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新闻
鼎湖山保护区的自然教育课程被评为“环境教育助力气候变化应对”主题典型案例
文章来源:张泽坤    发布时间:2024-01-15

为更好地推进生态环境教育理论探索和实践发展,总结和展示各自然学校在"双碳"、生物多样性保护、乡村振兴等领域的经验和做法,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从2023年7月6日8月10日,面向全国106家自然学校征集“生态环境教育典型案例”(以下简称“案例”),以便更好地总结和展示各自然学校在气候变化应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乡村振兴等领域的经验和做法,以期更好地推进生态环境教育理论探索和实践发展。经过几个月的层层筛选,最终评选出21个“环境教育助力气候变化应对”主题典型案例并于近日揭晓,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森林碳储量和个人碳排放公民环境教育课程》成为典型案例之一。

森林作为陆地上最大的碳库,具有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如何准确地估算森林固碳量是许多科学家一直努力研究的问题。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一直致力于森林固碳的研究,通过长期监测和研究得出了估算树木碳储量的数学模型,通过测量一棵树的胸径,就能评估一棵树的碳储量,进而评估一片森林的碳储量。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森林固碳的环境教育课程,围绕森林固碳的科学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碳排放对个人、对国家及对全人类的影响,理解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切实体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丰富内涵。此课程是鼎湖山保护区诸多科研课程科普化的典型案例,在2018年设计完成,已开展12期,从学生到成年人,受众人数1000多人,围绕此课程,鼎湖山保护区还设计了文创产品和自然教育径,让公众从国家角度、个人角度和科研角度理解碳储量和碳中和,该课程在各个场合均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课程活动照片

鼎湖山保护区作为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同时也是唯一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自然保护区,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围绕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和相关科学研究成果开发集趣味性、科学性、探索性和专业性于一体的各类自然教育课程,以满足社会公众的多样化需求。同时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鼎湖山保护区依托自然资源、保护区历史和科研成果,基于自然资源科普化和科研科普化的方式设计了一系列有特色、有针对性的自然教育课程,打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系列丛书,逐渐走出科学教育融合自然教育的“鼎湖山模式”,为全国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提供参考案例和样本。同时也为全国自然教育行业发展,为提升公众的生态环境认知,为国家生态文明的建设,贡献出自己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