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新闻
鼎湖山又发现一种剧毒毒蛇——眼镜王蛇
文章来源:范宗骥稿    发布时间:2017-09-26

2017923日,正值金秋时日,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在保护区进行安全巡护过程中,发现一条50厘米左右长的幼体剧毒蛇——眼镜王蛇。经确认,此物种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爬行类分布新记录。 

眼镜王蛇是世界上最大的剧毒蛇,也是广东省最珍稀的四大毒蛇之一。此次发现,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首例,且为幼年个体,由此可以推断,鼎湖山的眼镜王蛇可能具有一定的种群数量。我们应加大保护力度,杜绝捕杀,使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同时,开展相应的调查研究,搞清眼镜王蛇种群数量、野外分布及状况,为该物种的保护和防护提供参考。 

同时,要格外提醒大家的是:包括眼镜王蛇在内,鼎湖山的剧毒毒蛇种类已经上升到了七种(其余六种分别是银环蛇、金环蛇、中华眼镜蛇、白唇竹叶青蛇、福建竹叶青蛇和越南烙铁头蛇)。因此,在野外进行作业或参观旅游时,一定要注意防护,尽量穿长裤、袜子和高帮的鞋,经过草木生长繁盛的地方,最好用木棍等撩动草木,以赶走毒蛇,避免被毒蛇咬伤。 

一旦被蛇咬伤,应立刻采取自救,下面提供被蛇咬伤的救治方法: 

1. 观察与判断:首先观察并记清蛇的形态特征;同时,判断是否为毒蛇咬伤,通常观察伤口上有两个较大和较深的牙痕,才可判断为毒蛇咬伤。若无牙痕,并在20分钟内没有局部疼痛、肿胀、麻木和无力等症状,则为无毒蛇咬伤。只需要对伤口清洗、止血、包扎。若有条件再送医院注射破伤风针即可。 

2. 捆扎:若是毒蛇咬伤,应立刻停止受伤部位的活动,使其置于最低,在最短时间内找身边可利用的绳子、布条、草藤等,在伤口近心端约10cm的部位进行捆扎,但不能勒得过紧,影响血液供应。 

3. 排毒:用小刀十字切开毒牙咬伤的伤口,从伤口的近心端往伤口方向反复挤压,使毒液排除;或用嘴吮吸(口内不能有伤口),尽量将伤口内的毒液吸出。 

4. 冲洗:反复用干净的水冲洗伤口,如果没有水,可用尿液代替。 

5. 就医:用最快的速度,到最近有血清的医院进行医治。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七种剧毒毒蛇: 

1. 眼镜王蛇(学名:Ophiophagus hannah),又叫过山峰、大眼镜蛇,属爬行纲有鳞目眼镜蛇科体型巨大的剧毒蛇类。形态特征:身体粗长,为大型蛇类,国内最长记录3.806米(黄祝坚, 1959)、国外最长可达5.58米(Smith, 1943),体背黑褐色;颈背具形的黄白色斑纹;当遇到危险时,颈部膨扁,并有“呼呼”作响声;顶鳞后有1对大枕鳞;体中后段背鳞15行;具前沟牙,其后有3枚小牙。幼体斑纹与成体有差别,主要是吻背和眼前有两道黄白色横纹,以及眼后由黄白色点并排而成的两道横纹;身体黑色,并具有35条以上的浅黄色或白色横纹。生活习性:眼镜王蛇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动物,常在山林边缘有水的地方活动,白天觅食,夜晚隐匿在石峰或洞穴中。卵生,每年约6月产卵,产卵数在21-40枚,最多可达51枚。性情凶猛,靠喷射毒液或扑咬猎物获取食物,排毒量大、致死率极高,每次排毒量约101.9mg,一次排毒可至8-9人死亡;抢救不及时,会因呼吸衰竭死亡(李其斌等, 1990)。主要捕食蛇类(包括银环蛇、金环蛇、中华眼镜蛇等毒蛇在内)和蜥蜴,也吃鸟类、鼠类等。种群分布与状况:国内一般分布于北纬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贵州、海南等地,最北可达浙江南部、四川米易及西藏墨脱;国外分布于东南亚和南亚。由于眼镜王蛇具有药用、食用等多方面价值,因而被大量捕杀,野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处于濒危状态。鼎湖山此次发现在蝴蝶谷一带。 

眼镜王蛇 幼体(梁恒然 摄于蝴蝶谷东面公路旁)

2. 银环蛇(学名:Bungarus multicinctus),为爬行纲有鳞目眼镜蛇科环蛇属蛇类,是我国毒性最强的剧毒蛇。头椭圆形,体背具黑白色相间的横纹,黑色横纹远宽于白色横纹,有约32-48横纹,纹约1-2个鳞片宽;体腹面白色,有大小不等的黑褐色细斑点。喜夜间觅食,尤其在闷热的天气;主要捕食鱼类、蛙类、蜥蜴、蛇和鼠类等。其毒性强烈,人被咬后,伤口不红不肿不痛,仅有微痒和轻微麻木感,毒性在1-4小时后才产生全身反应,因而常会延误最佳的救治时间,造成严重后果。 

银环蛇(图片来源于网络)

3. 金环蛇(学名:Bungarus fasciatus),是爬行纲有鳞目眼镜蛇科环蛇属毒性很强的蛇,头小尾钝,身体横截面是特殊的三角形,栖息于海拔180-1014m的平原或低山,植被覆盖较好的近水处。常见于水域附近,白天较难见到,主要在夜间捕食一些鱼、蛙、蜥蜴和其他小型蛇类,因此遇见的几率不大。金环蛇长期以来大量被捕杀,野外数量稀少。金环蛇平均一次排毒有43毫克,而10毫克就要人性命!被咬后会有恶心、头晕,继而出现肌肉麻痹、运动不协调等症,最后呼吸微弱、衰竭,毒性发作快,大约三至四小时内就能致人死亡。 

金环蛇(范宗骥 摄于树木园池塘边)

4. 中华眼镜蛇(学名:Naja atra),又名舟山眼镜蛇,是爬行纲有鳞目眼镜蛇科眼镜蛇属的剧毒蛇类,头短吻钝,颈部能膨扁,颈背具眼镜状白色斑;躯干和尾部具窄灰白色横纹(有些个体无横纹);颈部腹面有2个黑斑和1条黑色横纹;腹面黄白色。穴居,昼夜活动,会主动攻击人、畜。食性广,包括鸟类、鼠类、蛙类、鱼类、蜥蜴和蛇类等。中华眼镜蛇的毒腺含有多种毒素,咬伤后常引起局部剧疼、肿胀、坏死、溃烂,严重的甚至伤及骨,愈合极困难,有的需要截肢致残。鼎湖山见于三宝峰、庆云寺、草塘及大旗山一带。 

中华眼镜蛇(图片来源于网络)

5. 白唇竹叶青蛇(学名:Trimeresurus albolabris),是爬行纲有鳞目蝰科竹叶青蛇属的剧毒蛇类。头大,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通体绿色,体侧具纵线纹;尾后段背面和尾末端焦红色。喜欢在较为潮湿的溪边灌草丛活动、或树栖,多夜间活动。主要捕食鼠类、蜥蜴和蛙类等。其毒性较弱,排毒量小,虽然不至于一咬致命,但其毒性不容小觑,伤人率排在第一位;主要以出血性改变为主,中毒者很少死亡,除非咬到头颈部,否则死亡率只有约5% 

白唇竹叶青蛇(范宗骥 摄)

6. 福建竹叶青蛇(学名:Trimeresurus stejnegeri),是爬行纲有鳞目蝰科竹叶青蛇属的剧毒蛇类。形态特征与白唇竹叶青蛇极为相似,以鼻鳞与第一枚上唇鳞之间有完整的鳞沟为其主要区别点。常在潮湿的溪边、灌草丛活动,喜夜间活动。主要以蛙类、鼠类、蜥蜴等为食。其毒性一般,极少发生致命事件,但伤口处理不当则有危险。 

福建竹叶青蛇(图片来源于网络)

7. 越南烙铁头蛇(学名:Ovophis tonkinensis),属爬行纲有鳞目蝰科典型的毒蛇。主要特征:头部呈三角形,与颈明显区分,体长221mm-381mm不等,吻端钝圆,躯干较为粗壮,背上有“城垛形”棕黑色斑块交错排列,尾短,尾下鳞呈单行。越南烙铁头蛇性凶猛,喜欢伏击猎物,毒性与竹叶青相当。常栖息于有灌丛,且郁闭度高、湿度大的阴凉潮湿处。主要以啮齿动物和蛙类为食。鼎湖山见于蝴蝶谷、草塘一带。 

越南烙铁头蛇(张继方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