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宣传

华章鼎湖山

鼎湖山亭记  夏汉平

发布时间:2025-05-08

古往今来,歌颂鼎湖山的文章诗词层出不穷,包括赞美其山水、森林、瀑布、寺庙等各种自然风光与禅宗文化,写出了鼎湖山不同年代、不同层面的美,读后让人心驰神往、心旷神怡。其中,作家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更是写进了教科书,把鼎湖山清澈透亮的泉水与令人陶醉的泉声呈现在众多学子的面前。或许是亭子的简朴,或许是文人墨客都奔赴山水而来,专门描写鼎湖山上有关亭子的诗词文赋,迄今还未曾读到。

在鼎湖山脚下生活、工作多年,对山上的亭子一直情有独钟,每次徒步鼎湖山,总免不了对各个亭子多看几眼。鼎湖山上的亭子,有名有姓的至少有二十处,若加上不知名或未定名的,估计有三四十处之多。沿山脚(景区大门)往上至庆云寺不足3公里的路程,即可见挹光亭、揖君亭、步闲亭、半山亭、荣睿碑亭、忠烈亭、补山亭、剑父亭共八个大大小小的亭子。其中,半山亭差不多处在此段路程的中间位置,故此得名。站在半山亭小歇,只见峰峦叠翠、漫山碧透、古木参天、浓荫蔽日,一幅原始森林的大气象。此亭建于清康熙九年(1670),可能是鼎湖山最古老的亭子了。刻有到此处才进一步,愿诸君勿废半途的楹联,其意是希望游人勿半途而废,小歇之后继向上才可能登上最高处,看到最美的风景再往上可见忠烈亭,这座建于民国三十年(1941)的小享子,特为纪念驻军第六十四军一五九师四七七团的抗日烈士而建。来到这里,总会让人肃然起敬,同时也提醒我们,祖国的大美河山能够一代代传承,是因为总有人一直在默默守护并为此付出生命,我们要做的是好好珍惜并要传承下去。

补山亭可算是鼎湖山最具特色的亭子之一了。这座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的古建筑,与山内其他亭子最大的不同是该亭建于磴道的中间,即磴道从亭子的前后门穿过,成为从半山亭上庆云寺的必经通道。游人穿亭而过,在鼎湖山灵秀的山水与雅致的亭台间可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自然美景与古代建筑相互融合的和谐之美,正如悬挂亭前门两侧的对联所说:百城烟雨无双地,五岭律宗第一山。亭内东壁尚存捐建者清代高州府知府吴柯所撰写的碑刻鼎湖山庆云寺补山亭记一块,内墙两壁上书写楹联一则: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不仅如此,亭后门两侧亦有不作风波如世上,别有天地非人间的楹联,其横批竟然还是5个字认取来时路。更有意思的是,朝上山方向的亭后门为方形,朝下山方面的前门为圆形,寓意守规矩为做人之本,圆融通为处世之道。简朴的亭子,加上这些醒世警言,越品越有味道,越读越有深意。这也许就是笔者喜欢亭子的原因。

从补山亭下来往飞水潭方向,可见古朴典雅的眠绿亭、观瀑亭等亭子。驻足在有298年历史的眠绿亭前,可见亭正面中间两檐柱上阴刻有楹联流水闻高下,青山阅古今。细品楹联,陶醉于这片绿海和泉声中,仿佛听到了历史的低语,感受到岁月的沉淀,也让人陶醉于飞水潭一带浓荫蔽日、碧潭清流的绝色美景。观瀑亭紧挨飞水潭,虽建成历史不及眠绿亭,也伫立在此143年了。立于距潭仅20多米的石壁上,站在亭前,可以观赏到飞流直下、击谷震山的壮美景观。当阳光斜照时,常常可见到一条长虹横跨瀑布前方,五彩缤纷,蔚为壮观。亭中独坐,听风鸟絮语,看云卷林舒,静享悠闲时光,慢品岁月静好,是何等的惬意与美妙。为此,有人特在观瀑亭上题留楹联青冥花雨落,丹壁水龙吟,以表达对飞水潭的赞美。

从飞水潭东侧沿磴道往上攀爬,可以见到听瀑亭、听涛亭、观雪亭等一批近现代兴建的亭子。溪水从亭旁深谷里奔流而下,流水临空,水花四起,飞溅如雪,声如奔雷,山鸣谷应。游客至此不仅可以饱览美景,酣畅淋漓之余还可以临风高歌,或吟诗作对。此外,山上还有剑父亭、观砚亭等一批饱含故事与文化的亭子;蝴蝶谷还有养心亭、怡心亭等多个玉树临风、雅致轻盈的小亭。这些亭子的内涵与意趣也只有亲自登临观赏才能深深体会。为了表达对这些既有历史厚重又有文化品味还有建筑艺术之美的欣赏与赞美,笔者特赋诗一首:

七律·鼎湖山亭韵

峻峭崔巍矗鼎山,亭台错落韵无边。

挹光迎客情飘逸,观瀑沁心意等闲。

忠烈英魂凝浩气,补山故事醉云烟。

沧桑史迹千秋颂,胜景长留天地间。

如今的鼎湖山,山水湖甚美,亭置于山水间、沟谷边、磴道上,是点睛之笔,是休憩和观赏风景之地,是游客与自然美景之间物我两忘的联结,更是俯仰之间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的美好场所。一年四季,鼎湖山游人如织,他们或伫立亭前,或闲坐亭畔,观赏山上如诗如画的美景,品味亭中深邃厚重的文化。游客、湖山与亭子的情景交融,也算得上鼎湖山的另一种韵味吧。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