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交流合作>鼎湖诗篇
白鹇
文章来源:唐锡阳    发布时间:2012-02-15
 

离公路不到300米

1983年6月的一个下午。

没有约会的等待,是最使人心焦的。我看了看手表,下午3点40分,蹲在这里已经整整两个小时了。等着,耐心地等着。我的心情就像想看到大熊猫、野象、黔金丝猴一样,今天的目标是白鹇——一种非常美丽的野雉。

我不是一个动物学家,看到它们和看不到它们,在动物园看到它们和在野外看到它们,似乎没有多大的区别。不,我自从和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发生了某种精神上的联系以后,就感到这种区别越来越大了。非常想看到它们!但在动物园看到它们,就好像看到博物馆的标本一样,虽不是死的,但那没精打采,受着委屈的模样,使我兴味索然,就如同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所说的:“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而在野外看到它们,就像看到最亲密的朋友一样,哪怕是远涉万水千山,甚至是冒着生命的危险,我多么渴望见到它们啊。

当我知道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高育仁正在这里研究白鹇的时候,便要求他带我去。他用定点投食的办法,建立了两个观察点。他把我一个人留在第一号观察点,叫我隐蔽在一片蕨丛的后面,叮嘱保持绝对的安静,有点动静白鹇就不来了。

就是观察白鹇,也需要付出代价。有5只或是6只山蚊总在我四周盘旋。也许林子太静了,它们那嗡嗡不倦的像飞机发动机一样的叫声,对我是个很大的威胁。同时我也听得出来,它们很讨厌我身上散发出的很浓的防蚊药味,但又舍不得这机会难得的“猎物”,个别饥不择食的家伙真叮到我手背上了,我怕惊动了白鹇,只好消极反抗,用嘴轻轻把它吹走。

还呆多久呢?能看到白鹇吗?我有点动摇了。不,坚持下去,我决定等到五点半,因为再晚,我就要摸黑下山了。耐心得到了报偿,忽听得“咕咕”不大的一声,一只白娴好像从地里钻出来似的,出现在离我不到30米的地方,而且是雄的,美极了。一阵惊喜掠过我的心头。它迈着悠闲而庄重的步子过来了,伸着脖子四面张望了一下,就埋头啄食我们撒下的玉米。

我轻轻举起望远镜,仔细地观察它身体的每一个细部。它的形体是如此地可爱,体长将近一米,头上的长冠以及下体全部是蓝黑色,像电镀一样闪着耀眼的光泽。上体、两翼及尾羽是雪一般的白色,很有层次地布满着V形及波状黑纹。长长的弧形尾羽把它的身体延长了一倍。它的脸蛋像喝醉了酒似的,鲜红鲜红。它的两只脚像穿着粉红色的高跟长靴。真是一位很会打扮自己的“姑娘”,既不浓妆,也不淡抹,不论从什么角度去看,都是十分协调而美丽的。难怪唐代的著名诗人李白也被它迷住了,当好友胡晖送他一对白鹇的时候,他作诗答曰:

请以双白璧,

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

白雪耻容颜。

照影玉潭里,

刷毛琪树间。

夜栖寒月静,

朝步落花闲。

我愿得此鸟,

玩之坐碧山。

胡公能辍赠,

笼寄野人还。

还有一首咏白鹇的诗,是元末明初的诗人杨基写的。他用诗的语言,对白鹇的风采、栖息环境和生活习性,作了非常形象的描述:

棠梨花开满山白,

白鹇飞来春一色。

黄鹂紫燕太匆忙,

不道花间有闲客。

却嫌香露污春衣,

立向湘江映夕晖。

欧鹭相逢莫相妒,

一双还拂楚烟归。

诗情画意更增添了眼前的情趣。这只白鹇一边走,一边吃。吃饱了,扭过脖子,梳了梳羽毛,然后发出一串低调的叫唤,有点像母鸡,有点像鸽子,还有点像青蛙的鸣叫。又吃了一会儿,真饱了,就扇动着翅膀,快速得像个白色的圆球。可惜林子太暗,没法拍下这个生动的镜头。

观鸟是爱鸟者的一种享受,我今天算是真正体会到了。我观察白鹇的地方,离公路不到300米的直线距离。这里就是全国有名的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它东距广州只有84公里,西距肇庆市只有20公里.

在距离繁华城市这么近的地方,能够看到一个保存比较完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珍稀动物,这确实是难得的。